组生什么意思? 小组小组
小组生”是成都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创新模式,全称为“小规模、组团式、生态化”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13年成都市新都区高院村的规划调整中,旨在解决传统农村“大集中”居住模式带来的难题(如居民舒适度低、管理困难等),强调农村居住形态与生态、产业融合进步。下面内容是其核心内涵与操作特点:
一、核心定义与理念
- 小规模:聚居规模控制在100-500户,避免超大型社区,人均综合用地面积约50-70平方米。
- 组团式:将居住区划分为若干小规模组团(如高院村分为5个组团,每组20-50户),组团间以田园、林盘、沟渠等生态景观间隔,保留传统川西林盘院落布局。
- 生态化:保留原生植被(如柚子、橘子树),强调“在树林里建房子”而非“房子间栽树”,实现居、景融合,打造宜居环境。
二、与传统模式的对比创新
-
间布局优化
原“大集中”模式将居民集中到高楼,生产半径达2公里;而“小组生”缩短生产半径至0.5公里,方便农耕,并预留产业扩展空间(如高院村为农家乐预留庭院)。 -
业导入与功能升级
通过保留生态景观和庭院经济,将田园风光转化为旅游资源,形成“居、景、产三合一”空间。例如,高院村通过进步餐饮旅游,实现产业与居住的融合。 -
民自主权提升
政府退出房屋红线外的强制干预,转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。农民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成立资产管理公司,自主融资开发(如郫县安德镇案例)。
三、操作意义
- 生态价格:保留农村天然肌理,减少土地硬化,增强生态服务功能。
- 经济激活: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增减挂钩政策,将农村土地资源转化为资本,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难题。
- 社会效益:改善农民居住质量的同时,促进城乡要素流动(如房产增值吸引城市居民关注)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推广
前“小组生”模式已在成都多地试点(如新都区高院村、郫县青杠树村),成为新农村建设的“2.0版本”,未来可能进一步向全国推广。其核心理念对乡村振兴中平衡生态保护、产业升级与社区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