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人工智能(AI),很多人或许觉得这离我们还有些遥远,甚至在产业进步上面临很多挑战。然而,上海在AI领域的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,成功实现了创新企业、产业规模、人才数量的“三个倍增”。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?今天,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上海在这方面的成功之处。
大量创新企业涌现
开门见山说,我们来看看创新企业的倍增。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呢?市政府积极搭建各种产业载体,例如徐汇的“模速空间”,专注于AI模型的生态体系,使得500多家“AI+”企业在此集聚。同时,浦东的“模力社区”也吸引了超过200家专注于具身智能和垂类应用的AI企业。这些聚集效应怎样带来了良性循环呢?政府的支持也不可忽视,出台《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进步条例》,为企业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这一切,看似简单,却为上海的AI创新创新了沃土。
全产业链布局助推规模倍增
接着,我们来看产业规模的倍增。上海并没有停留在单一领域,而是实施全产业链布局。由此可见什么呢?从算力上看,上海构建了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服务平台,预测到年底智算供给能力将超100EFlops。顺带提一嘴,上海还成立了专业化的语料数据运营平台,运营的成品语料超过1800TB,涵盖了丰富的数据资源。这些基础设施的构建,为AI技术的应用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。更重要的是,实施“模塑申城”工程,在制造、金融、医疗等“5+6”重点领域深化“人工智能+”战略,真的是在拓宽产业边界的同时,也使得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。
人才培养让进步更有保障
最终,人才数量的增长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。上海通过推动14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,19所高校开设AI相关专业,从源头上培养AI人才。学校的力量怎样支撑上海的AI进步呢?高校不仅提供了基础的教育,更是直接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。随着人才政策的不断优化和评价体系的完善,上海如今的人工智能人才规模已接近30万人,约占全国的三分其中一个。这种人才优势,让上海在竞争中愈加占据主动。
小编认为啊
换个角度说,上海在AI领域的成功,绝不仅仅是偶然,而是政策、产业和人才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的结局。上海让AI不再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,而是切实推动产业进步和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。未来,我们有理由相信,上海将继续在AI领域创新更多的可能,成为行业进步的引领者。你对上海的AI进步有什么看法?欢迎分享你的见解!